《文津》里的天津记忆! 他在民间文化保护这条路上已经走了20年……

2024-04-29 -

天津有这样一个文化中心,把原本分散在天津各地的文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交流和推广当地文化的平台。

这个文化阵地就是“文津书院”。

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

(文津书院双槐书店)

今年是文津书院成立十周年,也是文津书院院长王振良进入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领域二十周年。 二十年来,追寻和保护天津文化在王振良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王振梁对天津非凡的热爱,让他创造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数字——2008年以来,他亲自编辑出版了500余种有关天津历史文化的图书资料,总字数约5000万字。 其中近300种内部沟通材料,从起草到修改,从编辑到排版,基本上都是他独立完成的。 可以说,天津两个家喻户晓的城市文化品牌——“天津记忆”和“文津”都是王振良创立的。

打造天津文化基地

我喜欢安静地读书,和朋友聊天; 我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或组织和计划活动。 在天津文史界,非天津人的王振良是“全能天津专家”。

王振良是吉林人。 他来到天津上大学,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 他曾当过记者和编辑,现在是一名大学教授。 虽然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但王振梁最大的兴趣还是研究天津文史。

王振良具有文化人的直率、质朴的性格。 他有一句口头禅——“做事一定要有趣!” 他认为,只有出于兴趣,一个人才能长期坚持完美地做一件事。

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

读书是王振良从小到大的最大爱好。 20年前,他的兴趣中又加入了对天津历史文化的探索。

2003年,天津即将迎来建城600周年。 王振良对天津历史文化的兴趣,始于当年对天津小阳楼的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王振良越来越感受到天津厚重历史的魅力。 这种魅力吸引着他开始对天津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探索,并踏上了长达二十年的天津文化保护之路。

二十年来,王振良关注城市建筑保护,探索天津历史文化; 参与创建天津记忆队和文津书院,打造文化研究和普及基地。 因为兴趣,王振良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走得很开心。 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强一座城市的文化力量。

天津有很多文学、历史爱好者。 他们专注于各自的领域。 有的在研究小阳楼的历史,有的在研究天津民俗,有的在写传记。 把这些专家和文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天津的文化力量,是王振良二十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

文津书院是王振良倾心打造的文化交流场所。 被公认为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 十年来,文津书院聚集了数百名热爱天津的学者和爱好者,也拥有众多的读者。

文津书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司马路158弄创意产业园。 一楼的双槐书店免费向公众开放。 藏有中外图书万余册。 是天津市首批开业的10家城市书吧之一,也是天津市第一家。 设有视障阅读体验中心; 二楼雅玉厅藏有天津历史文化书籍5000余册,有关天津的老纪录片10多部,老照片数千张; 三楼的学海厅是常设的询问论坛,每月都会吸引大批观众前来。

2013年1月,文津书院在城市书吧的基础上正式开业。 书院成立之初,书院负责人李云飞先生找到王振良,请他帮忙出谋划策。

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

从命名之时起,王振良就对书院进行了精心规划。 天津历史上有文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这所存在了150年的书院,一直影响着天津后来的文化走向。 使用“文津”这个名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引入了“探津”的新含义。

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

(学院外观效果图)

文津书院实现了王振良在天津汇聚文化力量的愿景。 书院成立之初,王振良就将其定位为天津文化阵地,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

(心夏先生来到论坛谈北洋军阀)

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下午,面向社会的公益讲座“文津讲座”将在三楼学海堂准时举行。 每场讲座均由从事地方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主持,涵盖天津历史文化的多个领域。 每场讲座结束后,都会举办学术沙龙。 四楼之阅轩是沙龙的举办场地,经常讨论天津文史、读书推广等话题。 每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天津当地文史学者在二楼“集会堂”举办年度学术会议,为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打造高平台。 除讲座、沙龙、年会外,书院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研讨会、纪念会、读书会等,将天津文化研究与普及有机结合起来。

十年来,文津书院共举办学术、读书活动500余场。 其中,文津论坛每月都会吸引大量观众。 一年一度的文津年会是天津文史界的盛会。

原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文津书院相识,以文交友,探讨文化话题,挖掘文化亮点。 在王振良看来,文津书院的实际表现是汇聚民间文化的力量,形成天津的文化战线。

志同道合的人

二十年前,王振良也是天津文化民间力量中的一个人。

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

2003年,天津即将迎来建城600周年。 以纪念建市600周年为契机,天津地方文化研究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当时,王振良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 他被指派编写了一部《乡愁》,这成为他与天津历史文化结缘的开始。 2004年底,他被指派撰写一篇关于天津小阳楼的专题文章。 要求是,他必须去现场,找到小阳楼主人的后人。

寻找老宅后人的过程,让王振良走入了田野调查的领域。 他结识了数百位曾驻足天津的名人后裔,也结识了文史界的许多师友。 正是在这个寻找过程中,王振良对天津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王振良无意中得知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的孙女回忆起湖南路11号就是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找到马占山的孙女,前往现场调查; 他还找到了马占山部下的回忆录,里面记载了马占山的故居。 他在天津的生活经历和地址; 在取得后人证据和书证后,王振良会见了马占山故居附近的居民,获得了一些口口相传的旁证。 王振良的考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马占山故居后来被定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视察开封路宝山里(张元庆 摄)

和马占山故居一样,很多老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失去了历史。 为了确认小洋房主人的身份,王振良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天津的老街小巷,找到了大量相关史料,并采访了知情人士。 和原住民的共同努力,逐步探索总结出历史建筑调查的“三重证据法”。 已在天津文史圈广泛使用,也推广至南京等城市,在历史建筑身份确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一边“拐弯抹角”一边考察溪口老巷子拍照)

经过这样的考察,王振梁查明了300多处名人故居,其中包括马占山故居、陆和夫故居、张勋故居(南京路)、龚心占故居(胜利路)、张爱玲故居等。其中,各级各类住宅名额达数百个。 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

天津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振良采访的许多人已经去世,部分涉事建筑已被拆除。 然而,王振良却把他们留在了他的言语和镜头中。

采访中,王振良越来越感受到天津厚重历史的魅力。 他在思考如何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天津、走近这片土地。

原本独自研究天津历史建筑的王振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2006年6月11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当天,北京志愿者创建了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国记忆网”。

两个月后,网站论坛“天津记忆”天津版上线。 很快,王振良在论坛注册,从此成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

“天津内存论坛”里有很多王振良的同事。 每个人都自觉地想保留老天津的记忆,拍下自己熟悉的街道或建筑。 这些人包括媒体工作者、企业员工、在校学生、退休人员等,年龄不等。 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

彼此逐渐熟悉后,大家从线上走向线下,从个人组成了团队。 2008年,他们以“天津市古建筑保护团体”的名义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2011年,王振良参与组建天津市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小组。 2015年,该团队在第七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人物”评选中荣获年度优秀团队称号。

十多年来,在王振良的带领下,天津市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队对名人故居进行了研究和挖掘,在天津发现了许多名人的踪迹。 团队还定期组织故事征集、讲座、展览、记录口述历史、召开邻里会议等活动。

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故居

(冯骥才先生参观文津书院)

“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是从民间开始的,因为文化是灵魂的东西。一个城市只有众多民间学者共同努力,这个城市的文化才会繁荣。”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王振良和他的书院团队为天津城市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文化自信能带来什么?

兴趣和成就一直是王振良20年来坚持走文化保护之路的动力。 还有另一种力量,给予他更大的动力和感动。 这股力量是温暖而强大的。

今年正月初五的感动至今还留在王振良的记忆中。

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简介

(今年正月初五,天津市文史界“文津书院”新年聚会暨第六届文津图书馆作者读者交流会)

正月初五举行的“天津文史界新年聚会暨文津图书馆作者读者交流会”是文津书院的年会。 由于疫情影响,已经三年没有举办了。 王振梁觉得今年第一次回来的读者不多,所以他没有大力宣传,只是在朋友圈和公众号里贴了一张海报。

但当他走进会场的那一刻,王振良就震惊了。 能容纳一百多人的会场,人头攒动。 他们中有文史专家、艺术家、学者、作家,也有资深爱好者和普通读者。

73岁的胡大爷背着布包,从与会的文史专家身边一一走过。 他打开笔记本,让与会专家一一签名。 “在文津书院读书、听课就像打开一本笔记本。” 新世界。”胡叔叔说,文津书院带领他进入了天津文化的世界,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

坐在胡叔叔身后的尚叔叔,正在低头看着他带来的简报。 简报上有他最喜欢的篆刻师的签名。 “我找了赵光十年,今年终于见到了他。” 65岁的尚叔叔喜欢天津历史和篆刻。 收藏篆刻家赵光先生的多幅作品。 大年初五的活动上,尚叔终于见到了赵光。

这些读者都是王振良非常熟悉的。 每月的咨询论坛免费向公众开放。 他们都是论坛的常客,或者是铁杆粉丝。

王振梁也对曾庆丰这个铁杆粉丝印象深刻。 曾庆丰早年因劳累过度患上风湿热,后又因两次车祸患上脑栓塞。 尽管身体不好,但曾梵志一直喜欢天津文化,早期的论坛从未缺席。 有一次,他因为感冒咳嗽,怕打扰别人,没有来听课。 后来,他查到了说话人景振武先生的地址,亲自前去请教。 这也让景振武先生非常感动,专门给他做了一场“讲座”。 曾先生听课时,经常会带着笔记本、录音笔、手机、U盘等。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怕脑子跟不上,所以准备得更充分。并且记录得更详细,以便他可以慢慢回去消化。 他还将每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成册,并请演讲嘉宾签名留念。 他说,每天走路“追星”、编书、听讲座,从来不觉得累。 相反,他觉得自己正在做某事并且很开心。 这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感激。

二十多年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王振良结识了许多天津文史专家、作家,也结识了太多令他感动的读者。 文津书院十年来,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热爱、学习、传播天津文化的行列。

文化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王振良的答案是信心。 “公民历史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大家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焕发城市建设热情。” 王振良认为,要培养公民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历史文化责任意识。 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提高责任意识,就能形成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马占山故居简介_马占山传奇简介马占山故居_马占山故居

(王振良体验线上教学后返回课堂(2018级摄影一班张亚男摄)

2018年,王振良从报社转到大学工作。 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古籍保护研究所任教的几年里,他每年都会给学生布置专门的作业——本科生每学期完成一篇数万字的论文。 天津口述历史采访稿件,要求研究生整理和研究天津文献。

天津解放口述史、天津老干部口述史、天津知青口述史、唐山地震口述史、南市口述史、五道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这些口述史料的收集,除了培养学生采访和沟通能力方面,王振良感觉学生中外国人较多。 他希望通过探索天津的历史文化,促进年轻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形成。

学生作业的最后一部分是写《面试笔记》。 核心是采访调查完之后怎么样?

“天津文化多元、复杂,这也是天津文化的魅力所在。”

“原来我只知道天津有狗不理、相声、煎饼果子糯米。 通过采访,我觉得天津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通过口述历史采访,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天津!”

学生们的回答让王振良也有同感。 在天津生活了30多年,王振良早已将天津视为自己的家乡。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天津,让他们像他一样爱上这座城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