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画二期修复完成

2024-04-16 -

福建福州三房七巷林从义故居,曾有一幅壁画《獬豸》,是明代大理寺衙门署的标志,全国罕见。 近日,国家文物局专家验收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其中包括四个院落、林从义故居、小黄楼、峨眉书店、水边剧场的绘画修复工程。 很快,公众将能够看到这些重生的画作。

笔者了解到,三坊七坊彩绘工程专门邀请了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专家,​​对濒临消失的壁画进行修复。 2008年起,已完成两期修复,面积500多平方米。 专家们还根据福州的气候环境,给修复后的壁画穿上了防护服,并做了多层密封,让壁画保存得更长久。 目前,三期工程也已启动,计划修复13间房屋的壁画。

林聪彝故居_林觉民故居与冰心故居_梁思成故居

“当我来到现场时,根本看不到‘獬豸’的形状,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修复研究部主任杨秋英介绍,林从义故居原本是作为住宅使用的。 一些壁画位于临时厨房旁边,由于烟雾和火灾,这些壁画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但专家清理壁画表面污染物后发现,明代壁画底层颜色为红色,说明巨型獬豸原本是红色神兽。

杨秋英介绍,没有参考物,也没有老照片。 他们找到了林从义的第四代传人、书法家林振勇、90多岁的第五代林孝忠和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林强,请他们回忆习志图案。 经过10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福州气温高、湿度大,阳光直射壁画,保存壁画难度很大。” 杨秋英说,古建筑群三巷、七巷壁画的问题占了壁画上能看到的所有病害。 全部。 例如空鼓、开裂、翘曲、颜料变色等。 文革期间,他们用水泥砂浆和石灰水保存并修复了覆盖层下几幅较为完整的图画,成为唯一的原始珍品。

笔者在小黄楼西花厅看到,墙上画着一幅《三老论古》图。 经介绍才知道,当时只剩下画侧面的画框了。 工作人员发现,里面有明清时期的画作。 有历代绘画痕迹,最多的有七八层。 “小黄楼原有壁画缺失,全长154米,是修缮最多的建筑。” 杨秋英说,福州的环境不利于壁画的保存,所以房子上的壁画上有多幅绘画的痕迹,这也说明房子的主人有不断的维护。 她介绍,与林从义故居、洱美书店、水阁戏台相比,小黄楼的许多墙壁和庭院都曾经有壁画,但幸存下来的很少。 他们在几处破损的墙檐上发现了一些零碎的图案。 (李锡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