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清坟重耕”:不要损害中华文化之根
视频:河南省周口市已有超过200万座坟墓被夷为平地。 来源:河北卫视
中新网11月22日电 美国《华侨报》21日发表评论称,今年以来,河南周口等市县相继开展大规模“平坟运动”,持续受到各界关注。
文章指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发明坟墓来埋葬祖先,而不是把遗体遗弃在荒野里让动物和苍蝇吃掉,是中国人民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孝仁精神。 集中表达。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坚信“祖有功,宗有德”,主张“敬天敬祖,报源返始”,崇尚“慎追古今”。追古则民德强”。 祭奠和纪念已成为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正因如此,中国人民“死而有葬、安葬”的强烈愿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
文章称,事实上,以孝道为核心,围绕坟墓发生的仁义等各种价值观和丧葬、祭祀等礼仪制度,虽然不是被广泛接受的宗教信仰模式。学术界或法律明确认可,它有效解决了生死焦虑问题,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 它已成为中国人民最简单、最广泛、最深刻、最古老的自然信仰。 它是一种“非宗教的宗教”或“超越宗教的信仰”。 它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高于明文法典的自然法和习惯法。 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动力。 俗话说“孝为德之本,教之源”。 此外,坟墓也是国家和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
文章指出,为所谓“扩耕地”而发起大规模“平坟运动”,不仅违背了“国不图利而义”的古训和“封坟”的优良原则。 “保护坟墓”的政治传统必将连根拔起围绕坟墓的价值观和礼仪制度,破坏当地民众的自然信仰和文化基础,给本已十分薄弱的中华文化带来伤害。
文章最后表示,清明节已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但在“清明节下大雨”的情况下,人们还能通过祭祖、扫墓来表达哀思吗? 这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的重大问题,不容忽视。 当地政府应停止粗暴的平坟“大跃进”,通过合理规划逐步推进殡葬改革,逐步解决土地竞争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