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地方文献集:《中国地方志集·农村志志专辑》

2024-05-02 -

中国地方志集·乡村志专辑

(共27册)

上海书店出版社

清末,随着外国列强的不断入侵,国家危机和治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废除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实行学术改革。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迫切需要一批旨在培养学龄儿童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本土教材。 与此同时,“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的理念也成为当时教育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选择。 普通教育。

▲1903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

1903年,清政府教育改革颁布了张百熙制定的《奏鼎学规》,规定地方志内容应分为历史、地理、文体(动物、植物、矿物)三类。 。 1905年,黄绍基按照《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要求,起草了《地方志例》,规定地方志的具体内容应分为十五部分,即历史、政绩、军事、长辈等。 旧、人、户籍、宗族、宗教、工业、地理、山、水、路、物产、商业。 全国以《地方志范例》为指导性文件,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编写了一大批乡村志和乡村志教材。

据有学者统计,清末编撰的地方志有484种。 民国时期虽有战乱,但留下的地方志有192种。 近代地方志共有676种。 流传至今的大量地方志不仅对晚清民国发展地方地方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留下了记录历史沿革的丰富史料。 、祖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及物产。 ,成为研究各地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乡土志是什么意思_乡土志例目_乡土志抄稿本选编

▲《延庆府地方志概要》匿名手稿

对于地方志的定义,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地方志是“精选福州、县志资料记载,加上实地考察,根据结果凝练成书”。 它是地方志的精简版; 还有学者指出,地方志又称地方志。 它是粗略反映某一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和物产的地方志; 有学者认为,地方志不是专门记载地方风俗的书籍,也不是乡志、镇志的别称,而是特指光绪末年全国各州府的地方志。 地县官署依据《学鼎校规》,应首都出版社要求编撰的地方志。 此外,相当多的学者将乡村志作为乡村教育的教材。 他们认为,乡村志是历史、地理、文体三科的教材,是为小学师生写的。 基于上述说法,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地方志具有教科书和地方志的双重特征。 它既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地方志,又是转型时期的教学教材。

▲李维清主编的《上海地方志》

民国十六年上海一堂印刷本

编撰体例是地方志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 方志的风格和特点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编纂目的。 现代乡村志和乡村志教材的格式主要是按照《乡土志例》的规定编排,与传统志志相似。 同时深受国外新教科书的影响,遵循西方教育家“由近及远”的原则。 采用主题体和章节体。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有一些地方志体体例不拘泥于“土志例”,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特征。

从地方志的书写特点来看,编撰者大多是熟悉当地历史、法律法规的当地人。 为了满足小学教育的需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编写课文时,不仅注重内容和形式,课文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感人至深,书的字数要适当。受到限制。 锯齿状笔划不宜过多。 所选词语应仅限于日常用户。 相关图片和文字也应打印在同一页上。 。

▲刘师培着的《江苏地方史教科书》(清)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国学保存会刻本

从乡村地理教材的内容来看,教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呈现不同的内容,具体涉及乡村地理、历史沿革、自然景点、政治、物产、产业、人物,甚至民俗、娱乐等。全国的地域差异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编撰的地方志的门类也各有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 与传统的地方志相比,地方志一般不包括官职、选举、艺术、文学、金石、传记等门类。 内容往往更加关注工业、工商业、社会民生。 这也反映出地方志的编撰正值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时期。 “转型时代的特征。

▲《湖南乡村地理教材》

(清)清宣统二年顾天佑撰石版

方志的价值和作用历来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首先,地方志的编纂目的是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全国各地人民了解家乡的一本生动的入门读物,有助于人们形成地方意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地方志具有一定的资料保存功能,可以填补地方志记载的空白。 例如,我国西北的新疆,与经济或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历代编撰的地方志较少,但近代编撰的乡村志的数量却位居各省之冠。 这些新疆地方志中对地域历史的记述,可以补充正史、志、府县志等,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提供了丰富的边疆经济史、人口史、边贸史资料。 第三,方志对于推动当今各地地方教育的发展,以及地方历史、地方地理等教材的编写,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地方志在一百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演变成具有情感色彩的地方地方文献的总称。 它们对于保存当地文化、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当地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蔡竹编着的《广东乡村地理教材》

清光绪三十四年广东编译公司重印

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都依赖于基础图书资料的编撰和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巴蜀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地方志整合》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系统性地方志出版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府县志、总志、乡志等均被复印出版。详细记载并不是《一体化》出版计划的重点,除了一些历代府县志很少流传的地区,如新疆、贵州、青海、甘肃等,府县志东北地区的志志包括一些地方志,大量的地方志尚未整理出版,2002年线本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志选稿》是第一部大规模的地方志的整理和发掘。并精选国家图书馆馆藏地方志手稿90篇。 2005年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了各地图书馆收藏的“珍稀地方志丛书”,其中地方志作为珍稀地方志。 但地方志文集的出版却始终没有落实。

▲《中国地方志集·乡村志专辑》(共27册)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

鉴于此,上海书店出版社历时数年搜集、整理、编辑,于2019年9月出版了《中国地方志集·乡村志特辑》(共27册)。 《中国地方志集》系列《乡志》、《寺志》、《山志》是另一部专门的地方志集,包括地方志、地方志教材、地方志考察记录和一些地方风俗记录等。清末民国全国各地采访。 共341种,秉承“以素材更丰富、使用价值更大为原则选材,兼顾地域分布和版本价值”的“一体化”出版特色。 藏书得到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藏书机构的大力支持,大量未出版的方志首次面世。 原《中国地方志汇》中已收录的一些州县志的地方志,不再收录。 这部分纪事将编成目录,附于总目录,以方便读者。 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中国地方志总集》收录的所有地方志仅占已发现地方志目录的60%以上。 全国图书馆、档案馆中仍保存有大量地方志。 这座独特的文献宝库有待其他藏书机构进一步整理和探索。

信息来源:上海书店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