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死后,皇帝追赠他谥号。
他的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二十七而发怒”的“苏老全”。 苏寻虽然发怒较晚,但他也很努力。 晚年的苏轼回忆起年轻时随父亲读书的情景,感到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 当然,如果没有苏洵的勤奋学习,苏轼不可能小小年纪就得到一个好的导师,更不可能在年轻时“读经史,日写千字”,将来他更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 每个人。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往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次年应试礼部,以《论刑赏诚信之完善》一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参加高中考试,俗称“三年京试”。 进三品,授大理、凤翔府判官。 后来,父亲在汴京病逝,丁酉才回乡支丧。 熙宁二年(1069年)任满归朝,仍授职。
苏轼离开京城数年,朝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命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导师,包括当初欣赏他的导师欧阳修,都因与新王安石在新法的实施上意见不合而被迫离开北京。 官场田间的旧雨已经枯萎,苏轼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太平天下”。
苏轼在回京途中看到了新法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因此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他认为新法不方便百姓,所以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结果之一就是,他们就像他被迫离开北京的师友一样,得不到朝廷的宽容。 于是苏轼请求对外释放,并被调往杭州铜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期满后,调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县。
这样持续了大约十年,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灾难。 当时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达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作诗讽刺新法、“撰文诽谤皇帝、宰相”而被捕入狱。 这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103天,濒临斩首。 幸亏北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制定了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是相当卑微的。 此时的苏轼,入狱后已经心灰意冷。 闲暇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以维持生计。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绰号。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到汝州就任。 由于路途遥远,旅途劳累,苏轼的婴儿不幸夭折。 去汝州的路途遥远,路费也已耗尽。 再加上失去儿子的痛苦,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居常州,后来得到批准。 当他即将南返常州时,神宗去世了。
哲宗即位,高太后亲政,新党势力瓦解,司马光连任宰相。 当年苏轼被召回朝,任礼部郎中。 半晨,升为举舍人。 三个月后,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又升任翰林学士。
俗话说:“当京官不容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镇压王安石集团人物、废除新法时,认为他们与所谓“皇党”无异,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议。
至此,苏轼既不能为新党所容忍,也不能为旧党所原谅,于是他再次请求外部支持。 作为龙图阁学士,他时隔十六年再次赴杭州担任刺史。 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疏浚了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泥土在西湖旁修建了水坝,这也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将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他被召回朝廷。 但不久因政治分歧而被流放到瀛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次掌权。 以“辱前朝”罪被贬徽州徙,又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甲、昌化军徙。 徽宗即位,调廉州徙、蜀州团联副使、雍州徙。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谥文忠。 他去世时享年六十六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