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壹交河古城地形地貌 2

2024-04-14 -

摘要:本书详细介绍了吐鲁番交河古城的结构布局和分期。 交河古城是吐鲁番盆地乃至整个西域历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城。 从西汉时期在此建立车石阡国,到元朝被战乱所灭,整个城池历经了1300多年。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建筑因素,城址大部分遗址裸露于地表,基本保存完好,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这些保存至今的古代遗址,为我们今天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交河古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结构布局和分期。 研究证实,交河城外表看上去混乱,但内部布局规范、统一。 这是一座功能划分严格的古典城市。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原是前车师国的都城,后成为高昌国——唐代西周时期的军事据点。 最后在回鹘高昌时期改建为佛教圣地,一直延续到城末。 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中亚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古城的形态和布局也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印记。 既有“衙署居中”的中原城市,也有以宗教建筑为城市中心的中亚城市的痕迹。 中心布局特点。 但古城的最终形态却以中亚当地的城市布局模式为主。 可以说,对西域古典城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就中亚历史及丝绸之路相关领域的研究而言,墓葬中精美且保存完好的文物固然重要,但也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通过对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促进各相关学科的发展。

简介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吐鲁番盆地中部。 东与鄯善县接壤,西与托克逊县接壤,南与库鲁克山接壤,北与天山山脉分水岭相连。 毗邻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等市县。 地理坐标:东经88°51~89°54; 北纬40°21~43°35。 南北长262公里,东西窄,最宽处约100公里,南北略带状。 总面积15738.3平方公里。 吐鲁番市至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82公里,直线距离155公里[1]。 交河古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0公里处,亚尔乡江格尔麦斯村(原五星级公社七队)北侧。 它位于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周围环绕着囊子布洛兹河谷和阿斯卡瓦兹河谷。 在地面上,飞机的形状略像柳叶,走向西北和东南[2]。 总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周围有20至30米深的河谷,陡峭的悬崖形成天然屏障。 平台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周长约4100米。 总占地面积约3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3]。 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宽阔的街道,都是从本土土壤中挖掘出来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交河古城所在的平台位于火焰山和盐山的交界处,两山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缝隙。 交河古城的东面和南面是吐鲁番盆地腹地,北起大河沿镇,沿河翻过天山,经唐代的“他地道”,到达北亭城(吐鲁番以北)。今吉木萨尔县(护包子堂北亭都护府城址)。 沿燕山北麓向西、向北,溯白洋河(唐代“白水涧道”)至唐代轮台城(今乌鲁木齐南郊乌拉博古城)。

穿过燕山峡,向西南通唐代天山县(今托克逊县附近),再穿过唐代阴山道,越过库鲁克塔格山脉进入塔里木盆地。 或经托克逊西侧的阿拉沟向西通伊犁河谷。 可见交河古城是控制吐鲁番盆地西部交通要道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对外来侵略者起到了警示和阻击作用,也成为形势不利时的最后据点。 古城周边尚存4座烽火台遗迹,即位于蛟河旧城以北约3.5公里处的亚尔湖烽火台和位于亚尔奈兹河谷东西两侧山丘上的燕山烽火台(位于交河古城附近)。水库大坝,其中西侧保存较好,可以看到古城全貌)。 位于221团团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1团场)和野木什山221团烽火台南侧。 从烽火台的地理位置、建造工艺和残存遗存来看,应该是交河古城的外围治安设施[4]。 交河台地的北、西、南三面,由于河流的长期下切和侵蚀,形成了四个台地,即1号台地至4号台地[5]。 这些台地的高度与邻近交河台地的高度相等,表明它们正在受到河水的侵蚀。 切割之前的地质时代是相连的。 这四个平台均已发现墓葬,20世纪以来陆续进行了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对1号平台车师贵族墓地的发掘[6],以及平台汉晋墓葬的发掘。 4、唐墓发掘规模最大[7]。 这些墓葬的发掘,为深入了解交河古城的历史沿革、不同时期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笔者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交河古城维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于1992年10月至1996年4月参加交河古城保护修缮工程期间的测量和考古工作。1998年2月至5月之后,笔者对交河古城进行了详细的专题研究。 经过80多天从零下20度到零度以上的艰苦异常工作,我终于完成了古城的布局。 实地考察。 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积累的相关资料,撰写了本文。 本文对交河古城的形态与布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试图从理论上分析交河古城的兴衰、建筑规划的指导思想、形态与布局的演变、建筑技法之间的关系。和时代舞台等许多领域。 最大程度地阐明研究交河古城的最基本问题。 研究中使用的《交河古城规划》是1/500的地物地貌图。 地貌由建设部综合测绘研究院于1991年9月测绘,地貌由新疆第二测绘大队于1993年3月测绘,采用独立坐标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数据[8]。 由于该地图未接入国家大地坐标系,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交河古城修复工程的要求,1994年1月,新疆文化厅交河古城维护办公室、新疆测绘局测绘产品质量监管 各检测站联合测绘,在交河古城所在平台南、中、北三个国家四级控制点建立了国家四级控制点[9]。

这项调查也依赖于这一结果的数据。 交河故城的一些重要遗址,如官署、大佛寺、西北小寺、二号住宅、“地下寺庙”等,都有1/50的详细平面图和立面图。 关于交河古城的工程地质条件,参见《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工程地质钻探报告》[10]。 交河古城原有建筑材料的各项力学强度信息,参见《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文物修复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报告》[11]。 研究方法是利用1/500交河地图对整个城市进行勘察,并结合1/10,000航拍照片和个别建筑遗址的1/50横截面对交河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古城。 工作中,我补充了原图缺失的部分,对不正确的图纸进行了修改,并仔细观察和记录了每间房屋的四墙、地板、地窖、窑洞。 绘制具有重要纪念性现象的立面图并拍摄墙壁照片。 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组合,如寺庙、庭院等,绘制总剖面(立面)图。 从墙壁裂缝和地面裂缝中出现的遗迹也被仔细记录下来。 对原图纸进行了大量修改,新增建筑物楼层、立面(剖面)图100余幅,拍摄照片约600张。 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在重新测试原图漏掉或画错的部分时,只使用了圆规和卷尺,没有使用小写字板。 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错误,但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方向上,而不是长度上。 工作中最让我担心的是使用的1/500《交河古城方案》。 可以说,很大一部分研究工作都是用来对这幅画的遗迹进行添加和改变的。

考古学家没有被邀请参与这幅地图的绘制过程。 对于交河古城这种基本上是用胀法建造的土城来说,测绘人员往往分不清哪里是悬崖,哪里是城墙。 ,这两种遗迹现象在画面中经常出现混淆。 二是图纸缺失:一是地面尚存土墙基础,但测量人员误以为是自然地貌,地图上一片空白,实则满是废墟; 另一种是只画了建筑的土台基,而没有表现出土台侧壁上开凿的大量窑洞和龛。 三是地图标高有误,比交河古城改造工程设立的四级测控点标注的标高高出近0.5米。 本文在讨论交河古城相关遗址时,采用了总平面图与各遗址分图相结合的方法。 总体规划上的遗迹采用网格坐标定位。 每个网格的边长为50米。 总平面图的东北角为零点,横坐标(从北到南)序号为I至VIII,纵坐标序号为l至37。例如,当您要搜索庭院时A到2,文字会提示庭院在某张图片的“3到V区”。 [1] 吐鲁番市地名委员会编:《吐鲁番市地名图》(内部出版),1990年第1页。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雅勒古里》 K-45-47-(10)》、《黑山头西K-45-47-(9)》(1/10,000地形图),1985年编制,1986年出版。

[3]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等:《交河古城保护与研究》,第1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队:《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交河古城——1993年、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年。 [6]同注[5],第二章“墓地” 1号露台”。 [7]赵静、王宗雷:《1996年新疆吐鲁番蛟河古城沟西墓地汉金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 [8]取材于文化新疆文化厅文物古迹维护办公室:《交河古城规划图》,土地地貌由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于1991年9月用小平板测绘,该地貌由新疆第二测绘大队于1993年3月测量,采用大平板进行测绘,平面采用独立坐标系。 1985年确定了国家高程基准,等高线距离为0.5米。 该图底图现藏新疆文化厅文物古迹办公室。 [9]新疆文化厅交河古城维护办公室、新疆测绘局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吐鲁番地区交河古城四级控制点调整计算及结果表》, 1994 年 1 月。

现资料收集于新疆文化厅交河古城维护办公室。 [10]新疆地矿局第一工程勘察设计院托克逊工程处:《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工程地质钻探报告》,1993年5月11日。现将资料收集于新疆文化厅交河古城维护办公室. [11]新疆水利水电研究院结构材料室:《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文物修复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报告》,1994年,资料现采集于交河古城新疆文化厅维护办公室. 后记 1996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奋斗多年的梦想,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为一名新疆考古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有幸成为孟繁仁先生的弟子。 考古系严谨的研究作风和踏实的学风让我受益匪浅。 先生们的言行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从心底里对这些以前只从书本上认识的考古学家感到亲切和尊敬。 坦白说,我虽然对考古研究充满热情,但资质平淡,基础薄弱。 然而,新疆考古不仅仅是考古,还涉及中亚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体质等。 人类学、语言学和许多其他学科的综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导师孟老师对我极大的耐心和谆谆教导。 我常常感到羞愧,并鼓励自己要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就这样,我走完了充满艰辛的求学之路。 为了准备毕业论文,我前往交河古城进行实地考察。 此次调查与以往不同,工作量大、资金不足。 了解这些情况后,研究生院和考古系的领导和导师积极想方设法提供募集资金,为本次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交河古城考察期间,我住在古城边缘的一个维吾尔族小村庄里。 我是村里唯一的汉人。 我和当地人日日夜夜地在那里住了三个月。 老乡们经常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维吾尔族老乡的淳朴和善良。 这次调查比以往任何一次实地调查都更加困难。 蛟河市经历了二月的严寒、三月的狂风、四月的酷暑。 最热的时候,我在城里一天就喝10升水。 我只是咬牙坚持,终于顺利完成了论文研究。 非常荣幸,在此期间得到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秉华所长、新疆博物馆贾英一研究员、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院陈士良所长的认真指导和热情鼓励; 新疆文物局乌布力先生、郭建国先生、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刘宏良(愿其未竟之业)、张永兵先生、王新定先生、麦明先生、新疆博物馆田玲女士,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卢恩国先生、张平先生,王旭光先生,易力先生,齐小山先生,邱玲女士,王云女士,还有赵静女士(愿她的灵魂在天堂安息),上述人士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此外,《新疆地方志》编委会王浩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野口升先生、新村纪先生,早稻田大学文学系长泽一俊先生、冈内三间先生日本大学、北京大学唐氏研究基金会罗欣先生、英国剑桥大学梅建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邱世华先生、张雪莲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刘开军老师等也给予了无私的关怀; 《交河古城总体规划》计算机拼接由我院科技中心刘建国老师完成。 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刘庆柱以及委员杨红、安家耀、马世昌、于泰山都对这篇文章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 这次真是万分感谢。 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李晓2003年3月25日,日本奈良县橿原考古研究所外国研修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