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乡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从历史旁观者到见证者
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97号,是中共中央通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心站旧址。去年10月,“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的牌子刚挂上,为这座90年历史的红色革命建筑增添了不一样的时代意义。
汕头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见证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革命遗址。
暑假期间,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顾静欣与她参加的“鸿飞山里”实践团队开始研究“汕头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的课题。
实践队选取汕头市澄海区、金平区5处红色景区作为活动目的地,从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管理、资源评估四个维度,驻足红色革命圣地、瞻仰烈士雕像、徜徉名人故居……
10月25日,该课题研究成果发布,“让生活与历史相连接,增添更多元的参观体验,挖掘红色旅游更新、更潮流、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顾景新发现,侨乡汕头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上不断创新,把群众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体验者”。
红色文化催生新理念
周丽平是澄海区著名抗日英雄。图为周丽平展览室实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丽平是澄海区著名抗日英雄,8月5日,实践队队员在澄海区队员林燕云的带领下,对周丽平展览室进行了“云”参观考察。
进入展室,可以看到入党誓词,再往里走,可以看到烈士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展室配备有新媒体设备,为参观者播放烈士的生平事迹。
“周丽平生前创作了多首优秀诗歌,被当地的小朋友表演出来,并录制成短片,还在展厅里播放。”澄海区队队员林燕云担任本次参观的讲解员。
参观红色景点时,队员们不仅对当时的革命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甚至边听边流泪,与历史产生了情感共鸣,这让林燕云很是感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虽然我们与周利平烈士已分别76年,但他的光辉事迹依然活在我们心中。”队员黄惠珊通过“云端”参观后感触颇深。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王东旭告诉记者,澄海区拥有众多革命遗迹,从中可以看到,该区正推进周丽平烈士革命事迹陈列馆和“红色侨乡”后沟村建设。
“原来的展厅是东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空置办公室,经过一年的装修,现在已经初具规模。”队员赵金凯说。
王东旭对此肯定,“群众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倒逼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创新,澄海区的这些举动,都是丰富年轻一代、了解革命历史的手段和方式。”
澄海区党史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申报列入广东省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澄海区对革命老区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研究,挖掘整合中共上中江东联区委旧址、南溪革命根据地等红色资源,集中修缮提升徐世杰故居、“八一”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议会址、澄海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遗迹,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线下载体空间。
高科技手段实现并增强吸引力
澄海樟林曾是“红头船”的诞生地,也是现代散文大师秦牧的故乡,红色革命圣地秦牧故居就坐落于此。
秦牧最后一篇文章的手写标题、破碎的眼镜、放大镜、圆珠笔,这些遗物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大作家的写作故事。
距离故居不到1公里,在东里镇塘栖凤晨宫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类。
团队成员程晓玲感慨,正是在调研地当地团队成员和志愿者的配合下,实践队调研组才能够顺利完成问卷调查任务,并邀请汕头市金平区委党史研究室张耀辉老师作为采访嘉宾,开展线上访谈活动。
张耀辉告诉记者,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更加便捷、更具时代感,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参观+讲解”的单一体验模式。他建议汕头加大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展厅,这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对群众的吸引力。
数字化需要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王东旭认为,通过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以实物形式呈现,并与原始数据进行比对、修改,建立完整的红色资源数据库,有利于深入透彻地讲好真实的红色故事。
“群众由‘看客’变成了‘参与者’,能够‘亲身经历’历史事件,对红色旅游的喜爱与日俱增,进而促进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陈祥光教授说。
红色研究有助于发展文化背景并教育人们
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07号的国民革命军东征总司令部暨政治部旧址,静静地屹立百年,是汕头市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遗址。
据记载,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援下,迅速收复潮汕、东江,11月初,收复东江,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
汕头市民权路95号为汕头市八一起南昌起义纪念馆,前身是大埔会馆,讲述着“潮汕七天红”的历史故事,无声传递着“八一精神”。
张耀辉认为,汕头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力修复被破坏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应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
据了解,今年以来,汕头市出台了《汕头市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三年工作方案》,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为讲好英雄故事提供生动场景和有力支撑。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何开发利用也值得探讨。
对此,王东旭建议,拓展合理的媒介渠道,实现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的对接。
“比如,可以针对学校师生深度探索红色研习路线,开设相关研习课程,开展相关专业大学生假期志愿服务,为中小学师生培训导游员,通过研习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教育价值。”王东旭说。
【记者】沈从胜
【通讯员】顾静欣 程晓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