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财富——八途线连接应城西部风光
新寺村依托巴塘线,美化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健摄)
“建成养生园4000亩,生态园项目更加丰富。” 5月18日,看着园区内崭新的白色康养建筑,应城龙池农业生态园董事长朱建一脸上写满了憧憬。
朱健曾在汤池镇经营一家粮食加工厂。 2012年,因为一条新路,他转行从事旅游业。
这条路被称为“巴塘线”,全长22公里,起于应城市郊区的八角碑,止于4A级汤池旅游景区。
他的粮食加工厂恰好位于巴图昂线上。 “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不做旅游太可惜了。” 2012年,朱健决定将粮食加工厂“改造成”旅游度假村。
如今,龙池农业生态园名声大噪,吸引着各地游客。
修路、美风景、富民。 应城巴当线原本只是一条运输粮食的公路,如今已成为热门的旅游公路。
应城艾曼文化旅游小镇紧邻巴当线,节假日期间人气很高。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健摄)
汤池温泉引爆八条温泉线
应城汤池原是一个以种植粮、棉、油为主的农业镇。
2004年,一位武汉商人的到来悄然改变了一切。
这位商人名叫曹江成。 那一年,他开发木兰天池赚了很多钱。 看到旅游产业的萌芽,曹江市有了更大的野心。
当时广东的温泉旅游非常火爆,曹江成也想去湖北尝试一下。 距离武汉市区仅百公里的应城汤池映入了他的视线。
千百年来,地下温泉在这里默默流淌,却无人知晓。
曹江城决定大干一场。 他斥资1.5亿元开发汤池温泉。
第二年,汤池温泉景区在国庆假期前正式开放,“轰炸”广告遍布武汉。 不到一周的时间,景区1100间客房全部预售完毕。
一开场就轰动一时,漕江市难掩喜悦之情。 不过,这份喜悦很快就消散了——
从武汉到汤池,必须经过应城市,而且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巴当线。 这条线长22公里,宽仅8米。 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 一辆又一辆“EA”车通过巴当线进入汤池镇。 原本并不宽敞的水泥路,拥挤不堪,高峰时段可以堵上好几个小时。
糟糕的路况并没有阻止游客。 那一年,景区接待游客69万人次,镇上的餐馆数量一下子从两三家增加到50多家,汤池镇成为焦点。
汤池的火爆,也导致乡镇公路八汤线长期“超载”。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巴塘线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 2006年,当地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上,将巴塘线拓宽至16米,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对新寺村原有村级道路进行改造升级,与巴塘线连通。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健摄)
差异化农业旅游项目齐聚
光是一个温泉池就能带来这么多的游客。 汤池的走红,让应城发展旅游业有了希望。
巴当线周边招商引资、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应城素有“盐海古城”之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矿业遗迹。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巴当线上,距汤池温泉风景区仅10公里。
巴当线上得天独厚的石膏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让前来考察的广东中萃集团萌生了投资的想法。
2016年,集团联合应城市政府,拟投资50亿元,依托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艾曼文化旅游小镇。 目前,艾尔米塔什别墅、温泉、天空生活馆、马术俱乐部、石膏博物馆等项目已竣工。
“每到节假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总是爆满,所以必须提前预订。” 艾曼镇文化旅游负责人杨庆说。
广东中萃集团并不是唯一有远见的企业。 2016年,楚真园项目落户巴当线旁,投资方为无锡长三角置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荒山、水库资源,打造荆楚花卉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公园。 园内有玫瑰、紫薇、格桑花等30多种花卉200多个品种。 四季鲜花盛开。 这里有吃的、有住宿的、有娱乐的、还有赏花赏景的。 2018年,楚真园入选省级科普教育区、国家级康养示范区。
“玩在汤池,吃在龙池”。 思维敏捷的朱健在汤池温泉风景区外给自己的农场做广告,生意一时红火。
龙池农业生态园位于汤池温泉与矿山公园的中点,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看到巴当线人流量越来越大,朱健一口气将场地从170亩扩大到1700亩。 除餐饮外,农场还建设有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蔬菜水果采摘基地。
一条八水线将众多差异化农业旅游项目群连接在一起。 依托巴当线,应城旅游业迎来大发展,旅游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
随着沿线景点的增多,巴塘线已进行了3次改造升级。 最宽处24米,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巴塘线由此成为应城唯一的旅游专用公路。
西部地区“热点”
看到枝头挂着娇嫩的桑葚,王军立即在巴当线旁竖起了宣传牌。
“虽然不在巴塘线上,但还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王军是荣光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 基地所在团山村距巴塘线5公里。
行驶在巴当线上,沿途可以看到各种采摘园广告牌。 和王军一样,大家都想利用巴图线来“引流交通”。
应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彭波告诉记者,应城的采摘园很多,但只有巴当线上的采摘园价格最高。
巴当线途经汤池、杨凌等乡镇。 周边村庄改变传统农业方式,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新寺村曾经是一个贫瘠的村庄,荒山遍野。 2017年,宜昌老板向晓阳看好这里,修建了200亩的水果采摘园,专门种植进口高端水果。 随后,外地老板来到村里承包山地农场,建设了数千亩特色产业基地。 如今,新四村的土地已成为“乔莫莫”。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新寺村对原有的村级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与巴塘线连接,形成环村路,吸引更多游客。
八唐线继续纵向延伸,从一线辐射到一地。 近年来,杨凌镇引进3500亩绿杨林、200亩潘集生态采摘园、年产150万头生猪牧园等6个项目,投资25亿元。
去年,应城市制定了“十四五”旅游规划——打造以巴统线为主轴的西部农业旅游开发区。
摊开地图,彭波介绍道:应城西部生态资源丰富,北有大富水,南有老官湖,东有幽名店林场。
应城依托山水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温泉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 目前,一批全区旅游配套项目正在加快引进和建设。 很快,游客来到应城,可以泡温泉、游览高洞、沐浴盐海、采摘水果。 他们可能会度过四五天,但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感觉了。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琼瑶 刘宇 通讯员 冯轩)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乃至世界重大事件。 不仅为用户提供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新闻、实用便捷的资讯,还推出了掌报阅读、报道、学习、在线互动等一系列特色功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