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樱花盛开,汶川微笑迎接新生命
这就是著名的羌乡。 当地相传,大禹曾顺流而下,完成了千百年治水伟业。 这里有着迷人的民族风情。 距离云朵最近的地方,罗波村是世人最爱的。 她的名字叫汶川,“5·12”地震严重破坏了这片美丽的地方。当灾难渐渐远去,“2009-穿越地震带·地震周年特别行动”报道联盟见证了汶川书写的一段传奇——潜山不能跌倒。
县城·禹王庙
如果再等一两年,人气肯定会再次提升。
刚进入汶川县城,就听见机器的轰鸣声、破旧的建筑陆续被拆除。 向县城中心走去,一切逐渐恢复平静,商店开业,人们走在大街小巷,忙碌着自己的生活。 除城口部分危房需要拆除外,汶川县大部分房屋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修复。 县委书记庆立东说,“为了节约资源,能避免的建筑我们绝对不会拆。”
汶川县城后半山腰,禹王庙掩映在绿树之中。 看守寺庙的老人余志军正坐在祠堂门口,正在和山上的居民一起布置龙门阵。 看到有人来访,他上前微笑打招呼。 “地震后,祠堂受损严重,人气大不如前。” 江维城也遭到严重破坏。 仅存汉代夯土墙和明代石墙的“江渭城古文化遗址”地基。 守护祠堂十多年,于志军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一两年修好后,人气肯定会再次提升。”
丙里村·羌村
在满山樱花的建筑里喝茶真是太惬意了。
汶川县丙里村距离县城约20分钟车程。 一路上,拖拉机队正在往村子里运送沙子和水泥,整个山谷里都能听到发动机的声音。 丙里村班组长秦慧君站在村口,兴高采烈地向每一位司机打招呼:“谢谢你们辛苦了!” 秦惠军引导车队到了合适的地点,将物资卸到了路边。 “这些材料用于新村修路和完善其他附属设施。”
丙里村位于半山腰。 穿过村庄的道路狭窄而蜿蜒。 地震期间,这条与外界唯一的生命通道被阻断,支离破碎的村庄一度成为一座孤岛。 道路开通后,“铁军”帮他们挖粮食、搭帐篷。 随后,援建单位带来了红砖和水泥,帮助他们建造了新家。 “去年春节前,村里有111户人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住房。” 新房四间,中间有一个大客厅,宽敞明亮,屋顶是羌族风格的红谷建筑。 秦惠君说,玉米可以存放在粮仓里晾晒,也可以坐在粮仓里喝茶纳凉。 “满山的樱花都盛开了,坐在谷仓里喝茶真是太舒服了,就像别墅待遇一样。”
丙里村是大樱桃基地,村民基本靠这里维持生计。 地震发生后,村民们有了新的想法。 樱桃种植量还不算大,一些村民正打算出去打工挣钱,为灾后重建出一份力。
罗波村·新楼
云上市场新楼鳞次栉比,羌风迎面吹来
道路在大山深处蜿蜒,穿过几个荒凉的山坡,地势逐渐变得平坦。 云雾间,一大片棚户区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是罗波村。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罗波村,曾因其“云上街市,古羌王遗都”的风景名片而被世人垂涎。
地震发生时,用黄泥搭建起来的巨大村庄和迷宫般的地下巷道瞬间变成了一堆黄土。 从远处看,昔日的废墟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斜坡; 站在临时木棚旁的村里人只能无奈地叹息。 而村支书马前国想知道的是,这个村子将走向何方? 消失的旅游公司和旅游企业会回来吗?
新村被重建在一个相对平坦的斜坡上。 村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庞大的施工队伍,也没有听过如此多的机器轰鸣声。 新楼排列整齐,整栋楼竣工。 虽然没有任何雕刻,但是强劲的羌风迎面吹来。 来。 位于整个新村第一排新房旁边,业主张水文在新房暂时无法装修的情况下,自己搭建了一个沼气池。 由于地震前他家一直在使用沼气,重建沼气池是一项熟悉的工作。 短短三四天,他在施工队的帮助下完成了工程。 “这些事情不能等,必须我们自己去做!”
还要等到四月底才能搬进新房,但和张水文一样,等待的萝卜寨人也没有闲着。 他们计划今年开通道路,以好价钱出售樱桃。 之后,他们可以出去工作半年,还清房贷,保证基本生活。 妇女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制作羌绣。 在震前旅游业发达的罗波村,一件价值数百元的手工羌绣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 “不管我们以后继续做不旅行,我相信这东西还是可以卖的!”
同时广播
五县联盟共建羌族文化长廊
汶川地震导致羌族村寨大部分房屋倒塌,对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羌族建筑瑰宝——布瓦黄泥群碉楼。 三座泥碉堡仅存三分之一,石碉堡全部倒塌。 “羌族没有文字,文化遗产比较脆弱。加上汶川特大地震,羌族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汶川县文体局余梅表示,上月中旬,汶川、茂县、理黑水县、松潘县、黑水县五县结成“联盟”,实施统一行动,计划组成形成合力保护。
目前,“布瓦黄泥塑群及民居村落”、“江渭城古文化遗址”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还邀请了陕西、广西的文物专家,为罗波村、强风村制定了保护规划。 于梅表示,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完成羌族文化抢救、编录和研究传播平台建设,用五年时间初步完成发掘传承机制建设。 到2019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羌族民间文化保护体系和保护体系,打造羌族文化长廊。
4个地标重点发展旅游
汶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张同荣介绍,汶川县重建将按照“西羌旅游名城”的思路,重点发展旅游业。 原县城涉及的产业将分两部分转移:新兴产业将集中在靠近都江堰的三江、水磨、漩口等地,传统产业将转移到茂县。 此外,县城承担的教育中心职能也将转移到三江等地。
考虑到生态承载力下降,重建后汶川县设计人口规模为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较原县城规划人口规模有所减少。 旅游重点开发区中,当地将重点打造闽江休闲广场及滨水景观、禹王轴、红军桥及包子关景观、棋盘沟商业街等四大地标。
记者手记
生活如期而至
2008年5月15日,我们从成都出发,绕道马尔康,看到了汶川一座孤岛上,尘土飞扬,山体滑坡不断……幸存下来的汶川人民在地震的阴霾中挣扎。 悄然间,“5·12”一周年即将来临。 3月31日,本报联合四川电视台第四台、腾讯大成网、四川广播新闻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开展“2009——穿越地震带·地震周年特别行动”。 第一站是地震的震中是汶川。 仅仅一年的时间,光秃秃的山上就长出了新绿,蜿蜒的拖拉机修筑的道路上弥漫着清爽的油菜花香,残存的樱花枝条也开始顽强地绽放。 汶川春天重回,万物生机盎然。
生活难免会如期而至。 采访中,我们见到了很多正在恢复重建的汶川人,被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有手有脚,不能什么事都依赖政府。” 震中牛面沟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讨论修建永久住房后的计划; 阳光下,洛波村的羌族妇女坐在家门口,熟练地穿线绣出羊头、云彩。 绣品完成后,他们就卖给进来的游客。 映秀镇的板屋区有餐厅、网吧、酒店、台球室等娱乐设施。 两个年轻人用他的球杆打球; 在这个场景中,地震造成的破坏已经很远了。 正如汶川县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民所说,汶川人民已经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来,开始了震后的新生活。
汶川的穿越行动已经结束,但还有都江堰、北川、青川……我们将继续见证。 我想像汶川一样,经过一年的时间,那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一个新的、美丽的家园。
早报记者 王景成 摄影 乔子轩 华晓峰早报记者3站
王景城、乔子轩、华晓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