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李贽④|良策与金心:除了读《家》,还应该读巴金的《随想》
/名人档案馆/
李智,192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 历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主编、共青团中央《参事》杂志主编。
改革开放期间,历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省出版社社长、四川省政协秘书长。 1991年至2009年任四川省文联主席。
在李贽的家里,一尊巴老头像铜像被放置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这尊雕塑看似不完整,但却非常具有艺术感。
据李贽介绍,这原本是一尊石膏像。 后来它被交给上海的一位雕塑家,把它变成了一座铜像。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不小心把它弄坏了,所以我就顺势把它做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样看起来就很特别了。 巴老非常喜欢这尊铜像。 做了几个。
“在巴老家里放一只,和这里的一样。” 巴老还在的时候,李治曾多次与巴老面对面聊天。 “我们经常半夜在巴老的书房里聊天。” 现在李治每次看到这尊铜像,常常会想起当年和巴老聊天时的情景。
封面新闻:晚年的巴老在《随想》一书中用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作为他的侄子,你觉得你真正了解他吗?
李智:巴先生主张说真话。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读者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我想我能够深深地理解他。 我反省自己,我不能说我没有说过违背自己意愿的谎言,但在政治运动中,在乱世中,在与人相处时,我是诚实的。 当然,我也知道说实话是很难的,所以我不仅要与外部环境作斗争,还要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
封面新闻:您认为巴老“说真话”的倡议在现代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继承吗?
李智:他说实话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称巴金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良心”。
很多人以各种方式纪念巴金,但巴金本人却是一个简单的人。 我个人认为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书。 巴金超过1200万字的创作中,除了《三激流》、《曲》的《家》之外,最值得一读的就是《随想曲》。
封面新闻:有人曾提到应该设立巴金文学奖。 据你所知,巴老生前对此持什么态度?
李智:他也不同意以他的名义设立文学奖。 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编辑过他的很多书,他也没有要版税。 出版社曾提议设立“巴金编辑奖”,他也反对。
曾经有一个国外的人联系我,说愿意捐钱作为巴金文学奖的奖金。 我想到了巴老一贯的作风,主动替他拒绝了。 我知道他肯定不会同意。
封面新闻:关于成都巴老故居是否修缮的问题,已经被多次提及和讨论。 对于巴老不同意成都故居重建,你怎么看? 你能理解他的苦心吗?
李智:我记得四川省作协曾经给省委、省政府写过报告,认为应该修复巴金故居,还成立了筹备组。 因为我当时在宣传部负责文艺工作,所以我也被列入了筹备组。 但真正准备起来却非常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缺钱。 当时,故居土地上已经有其他单位。 所以我必须寻找一块新的土地并建造一座房子来容纳其他人。 一直有声音呼吁解决资金问题。
但他没有修炼成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八自己不同意。 但我20世纪50年代去了苏联,改革开放后又去日本、美国考察。 我发现很多留下文学艺术作品的大师都有很多故居。 而很多人都希望能在成都看到巴金故居。 所以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 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尊重巴老的想法和决定。
我想我能理解他的想法。 巴老是一个非常低调、无私的人。 他从小就关心国家和人民,他的信念是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而不是索取。
当时他在写给我的信中明确表示,“我不想浪费国家的钱来修缮我的故居”。 “我的意思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那个国家的钱来纪念我。” “关于我,我没有什么值得宣传和赞扬的。只要有几部作品,一段就能流传时间。只要我的作品存在,我心里的火就不会熄灭。”
封面新闻:不少读者仍想在如今的正同顺街、双双井寻找巴金故居的影子。
李贽:巴金常说,如果一定要在故居留下纪念,就在那里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作家巴金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一度有关单位表示将斥资3亿元重建巴金故居。 他们来找我谈话,我说巴拉先生肯定不同意,所以就立个牌子,写上巴拉先生想说的话。
封面新闻:当您回到巴金故居所在地时,您有何感受? 你去上海巴金故居的次数比较多。
李智:我从来没有住过这里,所以我不知道。 1929 年我出生之前,我们的大家庭就崩溃了。 我的小家里只有大姐住过那里,二姐也出生在那里,但二姐对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印象。 我去过巴老在上海的住所很多次,也有很多体会。
最近,在我写的关于巴金的书中,我附上了一段材料,描述了我与巴金的所有会面。 我以前去上海出差的时候就住在他家。 他的宿舍旁边有一个很大的自习室。 自习室通常很乱。 如果有人去拍电视电影,就需要整理一下。 收拾完之后,第二天巴金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 他在书房里给我做了一张行军床,有时床单被子都是他自己带来的。 我们经常谈论午夜。
封面新闻:你有写作的爱好和兴趣。 他对你的写作有何看法? 巴老有给过你具体写作方面的建议或者指导吗?
李智:我年轻时写的文章他都没有看到。 后来他看了我写的内容,也很认可。 他知道我会写作。 当时,巴拉先生给了我一个建议:60岁之前不要写作。 他说我现在公务繁忙,不方便自由发言。
我们曾经讨论过我退休后要做什么。 当他听说现在是工作的好时机时,他非常惊讶,为什么要退休呢? 因为作为作家不存在退休的问题。 而且他说自己66岁才上干校。
巴老还跟我提到了写作方法的问题。 他说最高的技能就是没有技能。 我的理解——用他的另一句话来说——就是说实话,把你的心交给读者。
下一期预览:
2012年,李贽荣获巴蜀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专门表彰李贽继承了巴金“讲真话”的精神,“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往日的足迹》、《四爸巴金》、《铭记在心》……李贽开始写这些散文时,已经70多岁了。 是什么让他重燃文学梦? 下一期,李贽将讲述他那些让他快乐或痛苦的《往事随笔》。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刘念
编辑付洁和实习编辑邱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